校园快讯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团情快讯 > 校园快讯 > 正文

我校顺利开展2025年庆祝广西“三月三”文化节主题系列活动

文章来源:校团委 作者:无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1日 点击数: 字号:

为深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进一步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民族文化品牌,我校在2025年广西“三月三”期间,顺利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节主题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全面展现了“广西三月三”的丰富内涵,还极大地激发了师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本次活动覆盖了全校多个学院,吸引了数千名师生的广泛参与。从325日至41日,各项活动依次展开,形成了浓厚的民族欢庆氛围。

325日下午,学校在武鸣、五合及明秀校区分别开展“歌圩广西三月三,共铸民族石榴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化节系列活动,各类民族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校团委联合体育与健康学院在现场设置了包含踩高跷、背篓绣球、两人三足、拔河比赛、蒙眼击鼓等具有民族特色和集体竞技氛围的9项民族运动项目,各学院派代表参加。大家在体育锻炼中体会民族运动的乐趣,感悟民族风情的浓厚。

壮族文化协会的同学们组织了跳竹竿舞;打陀螺;壮族山歌传唱;民族服饰穿戴体验以及彩蛋、漆扇、铜鼓拓印等壮潮手工DIY体验等系列活动,以歌舞和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参与活动的同学们兴致勃勃,其乐融融。现场青春潮创π队活动,各学院、社团纷纷发挥专业特长和手工特长,申请市集摊位,售卖手工艺品、鲜花等特色作品。同学们体验了三月三校园里的“赶集”乐趣,感受民族文化与青春脑洞的碰撞。

此外,各学院还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系列展示。武鸣校区,化学与材料学院通过生动的“火云掌”化学小实验,展示了化学反应的奇妙魅力,同时结合“五色糯米饭”染料手工艺品的制作,将传统食品文化与现代化学知识巧妙融合;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无人机飞行和天文望远镜观星展示了高空视角下的美景和白日观星的奇妙,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地理科学的魅力;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科技展示,增强了同学们的科技文化自豪感;旅游与文化学院茶香品茗介绍了中国传统茶文化,永生花制作和植物拓印结合了现代植物保存技术,让花朵的美丽得以永恒;美术与设计学院五色糯米饭制作,将传统工艺与色彩学原理结合;锁链绣三角香囊、碰蛋祈福以及木刻版画展现了艺术与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明秀校区,国际教育学院在文星楼前举办“共庆三月三,共筑民族情”活动,通过青团制作、鉴茶、绣球、插画、铜鼓、踢毽子、板鞋竞速、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与留学生们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日,在五合校区食堂,学校后勤处组织30余名伙食管理委员会的同学们开展了“青春三月三,五彩壮乡情”主题活动,在食堂阿姨的指导下,大家制作了兼具观赏和美味的五色糯米饭,让这个“三月三”色香味俱全。

327日,旅游与文化学院开展“童趣竹编,邂逅三月三”活动,大学生们走进红岭社区,与小朋友们一起过节。活动围绕广西“三月三”文化讲解与竹编画创作体验展开,让小朋友们深入了解了“三月三”的起源、发展和传统习俗,将民族文化从小传承。同一天,数学与统计学院在武鸣校区举办的“汇聚民族风采,共筑团结校园”活动。现场设置了民歌猜民族、服装配对等环节,让同学们在参与挑战的同时,加深了对广西各民族特色的了解。

328日,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托“广西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在易班上开展了“广西三月三·法治伴你行”线上竞赛活动。通过法条学习及答题竞赛,全面贯彻落实了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增强了同学们的法治意识。同时,外国语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物流管理与工程学院也相继开展了庆祝广西“三月三”线上打卡活动,鼓励同学们通过图文分享自己庆祝广西“三月三”的经历,进一步加深了对民族节日的认同。

在广西“三月三”节日期间,我校为弘扬志愿服务精神,选派了70名志愿者分别前往南宁站、南宁东站及武鸣“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动会场,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南宁站、南宁东站客流高峰时段,我校志愿者为旅客提供引导、购票咨询、秩序维护等服务。在武鸣“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动会场,同学们承担会场服务、现场指引、活动协调等工作。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细致的服务,为旅客提供便利,为游客提供保障,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的服务态度,赢得了主办单位的一致好评。

音乐与舞蹈学院应邀参加由广西党委宣传部主办的2025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开幕式暨全国“四季村歌”活动启动仪式文艺演出,自312日开始,我校舞蹈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排演,并于331日在南宁市民歌湖正式登台演出,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奉献青春舞蹈,展现青春魅力。

通过此次庆祝“广西三月三”文化节主题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我校师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同时,活动也有效地推动了我校民族文化品牌建设,为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我校将继续以此类活动为载体,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奉献青春力量。






更多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关闭